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

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

俄罗斯作家果戈理1834年写了《狂人日记》,中国作家鲁迅1918年发表了《狂人日记》,其中一部是代表作描述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另一部是现代白话小说。由于两部作品同名,且后者借用前者,所以常被人们拿来比较。

两部《狂人日记》在创作上有几处相似之处:

1.他们都以个人日记的形式塑造了狂人的形象

普里什金是果戈理《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他是一名九等公务员。他官位卑微,生活贫困,终日穿着又脏又旧的衣服。更不幸的是,他爱上了老板的女儿——苏菲。像他这样的小人物,没有追求爱情的权利,正如科长所说:“你就是个窝囊废,没别的,身上没钱。看看镜子里的脸,对不起,你还在妄想。” !普里什金成了疯子,听得懂狗的话,看得懂狗的信,幻想自己是西班牙皇帝,被人囚禁折磨。

鲁迅笔下的疯子” 《狂人日记》是一个典型的偏执狂受害者,他看到每个人都想吃他,连狗都会多看他一眼。他还产生了幻觉:“屋子里一片漆黑。梁椽在头上颤抖;摇晃一会,它们就会长大,堆积在我身上。”在别人眼里,他的言行举止无异于疯子,连他大哥都以为他疯了,还请了医生来治疗

2.有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果戈理的小说写于1834年,当时俄国还处于沙皇专制时代,果戈理看到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落后封建制度,所以他以文学为武器,揭露和批判旧世界。普里什金是那个时代小人物的代表,地位低下,连做人的尊严都没有“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都被侍从或者将军霸占了。”身为九等公务员,他没有机会得到好东西,无论是优越的生活、美好的爱情还是人的尊严。波普里什金的疯狂是封建制度压迫小人物的结果。果戈里写普里什金的错误rtunes其实是对俄国封建农奴制的批判。

鲁迅的《狂人日记》写于五四时期。小说着重批判“吃人”的封建制度。小说通过疯子的疯狂,让他看到了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食人史。 “我翻了翻历史,发现这部历史没有年代,每一页上都歪歪扭扭地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反正我睡不着,前一天晚上仔细看了半天。透过字缝可以看到字,书上写满了两个字:‘自相残杀’!”狂人看清了封建制度的本质,四处劝说“食人族”停止食人。那些人说,一直都是这样,狂人道:“一直都是这样,对吧?”作者看到,未来社会一定不能再由封建制度统治,所以未来社会不会容忍“吃人”的人。这些都是对封建制度的否定和批判。

3.他们都发出了“救救孩子们”的呼声

普里什金在被关进疯人院后饱受折磨。就在他没有力气承受的时候,他产生了幻觉,看到她的妈妈坐在窗前,于是他像妈妈一样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鲁迅《狂人日记》里的疯子在日记后面喊道:“吃人的孩子没有,有没有?救救孩子……”

< p>虽然两部作品有相似之处,但果戈理和鲁迅的思想和创作目的不尽相同,所以小说的不同点较多:

1.他们都用个人日记的手法塑造了狂人的生活 Image

普里什金是典型的地位低微,小心翼翼维持自己生活的小人物。起初他对生活抱有希望:“我是君子,我要崛起。我才四十二岁,这是大干一场的时候。”他觉得自己还有晋升的机会,还有机会得到苏菲的爱。然而,他渐渐发现索菲不仅不爱他还嘲笑他,而这位部长也是个伪君子。这些发现令他失望,并最终导致他发疯。但面对社会的迫害,普雷什金无力反抗,也没有言行反抗。他只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斗士。他并不是真的疯了,只是窥见了一个事实,华夏几千年的道德规范就是一部“自相残杀”的历史。他发现这一事实后,喊“吃人”是不对的,于是不断劝说身边的人不要再“吃人”,呼吁“救救孩子”。他是时代的先行者,他的话不是狂言,而是事实。他的话在旁人看来太荒唐了,所以周围的人都不相信他,认为他是个疯子。疯子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社会,他是斗士。

2.两者都有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在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中,作者编造了狗写信的荒诞情节,通过狗写的信揭露社会的不公。波普里什金看到信后,不由怒火中烧:“天下好东西,都被将军和侍从抢走了。”赫尔岑非常欣赏果戈理的批评:“在他的前世,没有人给读者上过如此全面的俄国官员解剖课,他嘴角挂着微笑,毫不留情地探查那些肮脏恶毒官员的隐秘角落。”但果戈理并不主张推翻封建制度,小说中普里什金看到了自己悲惨命运的根源,但他并不想打破制度,波普里什金想改变命运的方式是成为国王成为西班牙的强权,报复那些欺负他、侮辱他的人。这让我们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另一个人物——阿Q,阿Q把革命的矛头指向了他的人民。阶级,他发动革命是为了发泄私欲。如果他的革命成功了,只是建立了一个和以前一样的政权,像以前别人压迫他一样压迫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里什金想成为国王西班牙国王和阿Q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一样的,发泄一己私欲。他们看不到真正的解决办法是建立一个有别于封建政权的政权。从普里什金的思想可以看出作者果戈理是一个不要求革命的改革家。果戈理之所以成为改革家,是因为他也是资产阶级贵族。他没有办法突破阶级限制,以革命的态度对待俄国沙皇统治。

鲁迅不是封建阶级的人。作为时代先驱,他对封建制度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狂人觉醒,以一己之力抗争的是中国四千年的传统制度。可大众还在沉睡,无论他怎么喊,大众都没有醒来。内心的恐惧和孤独依然深深地笼罩着疯子。小说还有文言文小序,与正文相对。 “不过,他恢复得早,他会去某个地方做替补。”疯子的恢复,也说明他的反抗已经失败了。狂人对抗的失败并不代表狂人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传统的强大力量扼杀了新生力量,狂人的失败只会让人感到反抗的紧迫感。严家炎先生很好地概括了这部小说的战斗性:“所谓的家庭制度,就是封建宗法制度。也就是说,这部小说的矛头不仅指向封建礼教,而且要求推翻整个封建制度的根基。……这里所谓的“吃人”,不仅包括封建社会的野蛮吃人现象,泛指反动统治阶级利用他们的手段所造成的无数悲惨事实。整个上层建筑麻醉和残害被压迫者。”像疯子一样的人 鲁迅笔下的失败者还是很多的:《饭馆上》的鲁维夫,《孤独的人》中的魏连书,《怀念往事》中的娟生和子君,《药》中的夏雨,《 《长明灯》中的“疯子”……这些先驱者的失败,是不折不扣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与写先驱者的成功相比,这种失败的悲剧更能起到“揭发苦难,挽救生命”的作用。这就是鲁迅革命的地方。

3.他们都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普里什金在受刑时产生了幻觉。他看到了他的母亲,大叫道:“天啊,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波普里什金的哭声是对他母亲的哭声,是被虐待后的求救声。他的哭声只是个人痛苦的悲鸣,而“孩子”仅指波普里什金本人。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直面社会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这个号召是要拯救祖国的下一代,使他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枷锁,可见鲁迅对下一代的关怀。 《救救孩子》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战斗口号,也是“五四”时期推翻封建礼教的宣言。 “疯子”的呐喊无疑在那个时代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起到了震耳欲聋的作用。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名字相同,写作手法相似,都塑造了“狂人”的形象。两部小说分别在俄罗斯和中国的不同历史阶段完成了各自独特的历史使命。

关于狂人日记作者(狂人日记的两位作者)的介绍到此结束。

文章来源于网络或者作者投稿,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茉莉花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oz.net/6561.html

(0)
上一篇 2023 年 01 月 09 日
下一篇 2023 年 01 月 09 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