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什么意思啊?(二百五表示什么意思)

二百五什么意思啊?(二百五表示什么意思)

二百五的意思

二百五 是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

二百五用于口语调侃,但绝非粗口或者骂人的话。 半瓶醋。出自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3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国人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据考证,大致有以下几个可能的来源,…..

源于战国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是个纵横家。他说服齐、楚、燕、赵、魏、韩六国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从而受到了大国君王的赏识,被封为丞相,史称“六国封相”。

正当苏秦在齐国积极效力的时候,遇上了刺客。苏秦被当胸刺了一剑,当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齐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立即下令捉拿凶手。可是刺客已逃得无影无踪,到哪里去捉呢?齐王灵机一动,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计。他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来,还让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尸体,弄得满头满脸都是血。然后把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城门口,张贴出黄榜,上面写着:“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齐王一直想杀了他,却没想到什么好的办法。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来领赏。”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钩。竟有四人前来领赏,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于是士兵把他们“请”到齐王跟前。齐王见到他们四个人,恨得咬牙切齿。可他还是煞有介事地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个分法?” 这四个人不知道中了计,还高兴得立即回答说:“这好办,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齐王一听他们还乐滋滋地想着赏金,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这四个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杀了。而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去了。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财色所迷惑的人。

源于民间传说

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贵子,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儿子写三百个,小儿子写二百个。”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源于推牌九

牌九系一种具,其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后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其他说法

据某中学语文书记载,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两是个整数单位,用纸包好,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后来人们也把疯疯癫癫的人做“二百五”。

从前有一个傻瓜,家道中落。有他去卖传家至宝,宝物上写“卖金二百五十八两”,结果他卖的时候有人和他讨价还价,硬是只给250,他想250就250,于是卖得金子250两,很多人笑话他少要了8两金子,笨蛋一个。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做事糊涂的人称为二百五。

到了现代,据说有人学唱歌星伍佰的歌,怎么也学不象。别人说他顶多算半个五百。

山东枣庄、微山、江苏徐州方言“半熟(读作‘半浮’)”就是“二百五”的意思,这里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称为“半熟(读作‘半浮’)”。话说“二百五”

“二百五”不是一个很古老的词,不用说《尔雅》、《说文》、《康熙字典》不载,即便《辞源》、《辞海》也不见踪迹,只有《现代汉语词典》收有词条,却也未标明出处,只提示了一句“[方]半瓶醋。”“半瓶醋”出自元杂剧《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清代《石头记》六十四回有:“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读书人。”何谓“半瓶醋”,即“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比喻一知半解却好人前卖弄,也叫“半吊子”。其实,《现汉》只说对了一半,且拐了一个“弯儿”。“二百五”说的是“钱数”,与“半吊子”的关系更密切些。

如同“马大哈”源于马三立的相声《买猴》,俗语“二百五”的“根儿”恐怕也要从文艺作品中去寻。在稍早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发表于1903年-1905年)第八十三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1913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制作了由张石川执导的电影短片《二百五白相城隍庙》。丁楚鹤出演主角“二百五”,这个次走进上海的农民,由于不懂规矩,傻气四溢,闹剧不断,被演得惟妙惟肖,给人印象极深,此后“二百五”不胫而走,流行各地。1924年,陈独秀在《收回教育权》一文中言及“二百五”。1949年,上海大同电影公司又摄制了电影《二百五小传》,描写一位正直憨厚、爱打抱不平的评戏艺人,其绰号“二百五”。此后,“二百五”的“名气”更大,几乎传遍全国。

二百五是什么意思?

“二百五”的由来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一说来源于战国故事。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他终于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还有另一种说法,与推牌九有点关系。

原来,牌九(旧时一种具)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二百五是什么意思,骂人的?

用二百五比喻笨蛋傻瓜。也把笨蛋傻瓜说成是半吊子是一个意思。一吊五百钱,半吊二百五。

“二百五”是啥意思,有啥历史典故?是贬义还是褒义?

二百五,在现代汉语里,当然是褒义,表示对人的尊重,形容这个人很耿直,耿直的都过了火,火的一塌糊涂。要是你在头条看到哪个小编写的文章不错,深得你意,可以在文章下方顶一句:“真250”。

二百五的起源有如下几种:

一、战国起源:

著名纵横家苏秦因被人谋杀,死于齐国,齐王很恼怒,四处悬赏捉拿刺客,很久没有捉到。后来齐王心生一计,命人割下苏秦首级,悬于城门,贴出布告:“苏秦者,内奸也,谁杀的苏秦,速来领赏金1000两”,这下有四个人跳了出来,找到齐王来领赏金,谁也不服谁,发誓自己才是真正的刺客,搞的齐王心下暗骂,把这四个“二百五”全宰了。

二、牌九起源:

玩过牌九的人都知道,牌九里差的手气莫过于抓到“毙”了,四六“毙”,四是“二板”,六是“么五”,两张牌简称“二板五”,久而久之,说秃噜了,改为“二百五”。

三、封银起源:

古代包银子用封纸,每500两银子一封,250两银子为半封,有人以此为典故,骂人“半疯”的时候,就用了“二百五”这个数字,“半封”谐音即为“半疯”。

四、民间故事起源:

说古代以财主有俩儿子,大的叫“成事”,小的叫“败事”,有天财主出门前,给俩儿子布置写大字,大儿子写300个,小儿子写200个。等到财主回家问老婆,儿子们作业完成的怎样啊?老婆回答:“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250!”

二百五这个词首次见诸于书籍,在清末吴趼人所著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3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由此可见,非说二百五这个典故是出自于台湾歌星伍佰的,未免也太二百五。

二百五的由来和典故是什么

“二百五”是我国流传甚广的一个俗语,几乎传遍了大江南北。它也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并且与一个人的死有关,那么二百五的由来与谁的死有关呢?

二百五的由来与苏秦的死有关,说是苏秦在齐国为相,受人妒忌,派刺客将他刺为重伤,齐湣王面对着淹淹一息的苏秦非常痛惜,发誓要给苏秦报仇,可惜找不到凶手是谁。苏秦又用尽后的力气向齐湣王说出了他一生中无数策划中的后一个策划,“臣死后,你将臣于闹市区行轘刑,然后如此这般。”轘刑就是车裂,当时的“轘刑”就是把人用牛车拉成五块,为酷刑之首。齐湣王听了苏秦的话后,宣称:苏秦是燕国的间谍,我特别恨他。如今他被人刺死,解了我心头之恨,我现在悬赏,谁刺死了苏秦,我奖励给他一千两黄金。这个消息发布出去后,没想到,竟然有四个人站出来承认是自己杀死了苏秦,四人一起来到齐湣王身边要求领赏,齐湣王说道:“苏秦身上只中了一刀,只是一个人下的手,是你们四个当中谁干的呢?”四个人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齐湣王说:“看来是你们四个人一起干的,我只能把这一千两黄金各赏你们二百五了。”四个人听了此话都面露喜色,同意了自己就得二百五也行。见他们都承认了,便命令手下将这四个人都杀了,为苏秦报了仇,“二百五”这个典故就是这样来的。

二百五的由来与苏秦的死有关,通过这个典故讽刺那些为了获得不该得到的利益,不辨明情况莽撞行事的人。

二百五是什么意思

二百五是个汉语词语,通常用来指某人傻头傻脑,不懂得人情世故,但是却又倔强莽撞。

在生活当中或者网络上经常会听到二百五这个说法,究竟二百五是什么意思呢?指的是某项数据还是人体称重的重量?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01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3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02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在各地的口语中都有出现。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二百五用于口语调侃,但绝非粗口或者骂人的话。

03

近义词:傻头傻脑;

反义词:机智,理智,聪慧。

04

据著名戏剧人翁偶虹说,早年昆曲本有《蝴蝶梦》演绎庄子幻化故事。梆子改名为《大劈棺》,增添了“二百五”、“三百三”两个灵童角色,颇有噱头,反胜昆曲。京剧《蝴蝶梦》基本翻自梆子,筱翠花(于连泉)挑班演出不见出色。

05

1913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制作的电影短片《二百五白相城隍庙》。丁楚鹤出演主角“二百五”,这个次走进上海的农民,由于不懂规矩,傻气四溢,闹剧不断,被演得惟妙惟肖,给人印象极深,此后“二百五”不胫而走,流行各地。

关于什么是二百五和什么是二百五什么意思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你的支持!

文章来源于网络或者作者投稿,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小何,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oz.net/30520.html

(0)
上一篇 2022 年 12 月 16 日
下一篇 2022 年 12 月 16 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