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还是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什么时候改的两个)

两只还是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什么时候改的两个)

两只黄莺唱绿柳,一群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我从小背下来的,可以说是朗朗上口,接地气。看到这一幕,我忍不住写了一组短诗。

“两莺唱青柳”形容的是对鸟,但一般来说,鸟不是用“只”吗?为什么杜甫用“两莺唱青柳”而不是“两莺唱青柳”?

还是唐代指鸟的量词“格”?其实,唐诗中“格”、“致”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方言中的用法类似。

用“一”来指代人的情况有很多,比如:王博写“不知送酒,若一是陶氏”,陶氏这里指的是一类人,就是像陶渊明这样的酒友。

卢兆麟写“游人不争,鼓吹不来断”,任华写杜甫是“昔日皇城名王”,无名氏'“一对进修生,两个孩子”等。

也用于指代事物,如:杨炯的“若荷屋实,竹节数倍空”,岑参的“三橙尽,桂花一枝”支线》,杜甫的“村鼓常急,渔舟皆轻”。等

用来指代鸟的量词确实多是“只”。 ,元稹写下“只当长在汉阳都,化作鸳鸯飞”等。

同时,“只”也可用于指箭、指舟等,相当于今天的“支”。

格也用来指鸟兽,但在杜甫之前,似乎没有用“格”来指鸟兽。庭前点烛两盏,峡口猿闻一首”,“破蛛千道网,常严两鹡鸰”等,包括“两莺唱青柳” ”。

据此,我大胆猜测,用“格”指鸟,可能是杜甫所创,也可能是他用民间口语来称鸟。

“格”字音调小,字调偏斜,根据诗歌的韵律,“格”、“志”可以互换。

但“格”字不是入声,“行”是“平声”,古诗词讲究“折、平”对峙的节奏,而“止”是一个“平声”,类似于后句的“行”不足以配合韵律,所以整体用“一”来读,其实更舒缓、更协调。

杜甫不用“唯”而用的原因“格”可能是因为“格”更接近当时的民间口语,更易读,用指人的词来指代人。黄雀在感情上比较深情。

两莺唱青柳全诗引言到此结束(二莺何时变二)。

文章来源于网络或者作者投稿,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f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oz.net/7784.html

(0)
上一篇 2023 年 01 月 13 日
下一篇 2023 年 01 月 13 日

相关推荐